【东方焦点】第一届“东方勤早: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证据创研”学术年会论坛五“第二届呼吸系统疾病前沿战略论坛”顺利召开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第一届“东方勤早: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证据创研”学术年会论坛五“第二届呼吸系统疾病前沿战略论坛”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秦皇岛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协办,大会邀请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呼吸与感染疾病研究所所长孙增涛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学术主任史利卿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马建岭、呼吸热病科负责人季坤担任执行主席。马建岭主持开幕式。



孙增涛在论坛致辞中紧扣“东方勤早”核心主题,传递我国中医药界对呼吸疾病防治事业的责任与担当。他明确提出以“勤”为径、以“思”为舵的行动方向,直指呼吸系统疾病这一全球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聚焦当前呼吸领域亟待突破的防治瓶颈。孙教授强调,中医典籍奠定的深厚根基与现代医学在病理机制、精准诊断上的突破需深度融合,论坛也将围绕中医理论在呼吸疾病的应用、现代技术前沿进展等关键领域展开探讨,最终致力于构建更高效、更普惠的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为行业发展指明路径。

史利卿强调“证据创研”的核心价值,指出中医药发展需重视高质量临床证据,弥补当前中成药证据不足的短板,需以临床需求为起点,借助真实世界研究、循证医学、数据科学等现代技术,阐释中医药有效方药的科学内涵,推动呼吸领域从“经验医学”向“证据医学”跨越,并通过中西医专家、科研与管理精英的深度交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新路径。史利卿同时指出,本次会议汇聚“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天时”在于金秋属金,与肺相呼应,正是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佳时,更提醒大家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推进学科发展;“地利”在于秦皇岛这片土地,承载着始皇求药、伟人赋诗的人文底蕴,与医药健康渊源深厚;“人和”则体现在会议成功汇聚京津冀地区的中西医专家及老中青三代学者,形成了跨地域、跨学科、跨代际的协作优势。本次会议的亮点可概括为“中西携手、京津冀协同、老中青聚力、多院协办”,这一系列特色不仅奠定了会议高起点、宽视野的交流格局,也为未来呼吸疾病防治与研究注入了强劲动能。

本次论坛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东方勤早”为核心理念,秉承“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严谨治学与高质量发展精神,汇聚了国内中西医呼吸领域的众多权威专家与学者,共同围绕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呼吸介入治疗、肺栓塞、结核病等呼吸系统重大疾病的诊疗技术与科研创新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论坛内容丰富多元,不仅涵盖了中医理论的深度应用与挖掘,还涉及了现代医疗技术的最新探索与实践。专家们通过主题演讲、专题报告、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分享了各自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为参会者提供了一场前沿学术与实践的盛宴。


孙增涛教授在会上系统阐释了支气管哮喘(中医称“哮病”)的中医认识与临床实践。

李泽庚教授以新安医学“固本培元”理论为基石,针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展开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鹿振辉教授则从《黄帝内经》出发,梳理中医药防治结核病的历史智慧与现代发展。

耿立梅教授围绕哮喘中医治疗展开,分析西医治疗中的痛点,突出中医外治与口服中药的优势。

黄克武教授的分享围绕北京朝阳医院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实践展开,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基层落地的全链条防治体系。

谢万木教授强调对于肺栓塞“血栓-出血矛盾”这一难题,应用中药治疗的优势,为中西医协同解决临床矛盾提供了新路径。

陶梅梅教授聚焦快速现场评价(ROSE)技术与支气管镜应用。

王东昌教授围绕支气管镜在呼吸重症领域的价值展开,梳理支气管镜技术的发展历程。
本次论坛邀请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肺病一部科主任韩桂玲、北京中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负责人季坤、北京市丰台中西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乔树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赵杨、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枣庄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田思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副主任丁静、北京中药大学东方医院李渊教授担任主持。

马建岭总结发言,此次大会的召开,既是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西医防治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学科协同发展的重要契机。与会专家们立足临床需求、深耕理论创新、夯实基层实践,为破解疾病防治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随着中西医融合不断深化、诊疗技术持续创新、基层体系日益完善,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事业必将迈向新台阶,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文/马千婷 董尚娟
图/大会会务组
审核/季坤
审阅/马建岭 曹俊岭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5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