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科(经开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依托我院脑病重点学科建设,始建于2005年,开设睡眠、情绪、认知及脑功能相关测评,依托心理测评综合平台服务于全院。2016年起增设中医心身综合治疗室、心理治疗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经过近20年的发展建设,于2021年1月独立成科,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鲜明特色的科室。2023年4月,心身医学科荣获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授予的首批“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称号。同时,心身团队积极与专科医院建立临床研联体,目前已和北大六院、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建立合作关系。科室涵盖多学科背景成员,同时由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工作站、陆林院士工作站及王永炎院士传承团队共同支撑,形成跨学科协作的高水平团队。
心身医学科现有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2名,主管护师1名,其中博士学历3人,硕士学历2人,本科学历1人。科室成员多人具备中医内科、精神科及心理治疗师资质。学科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及多项失眠、抑郁相关新药临床试验并出台多部指南及专家共识,对睡眠-觉醒障碍、情感障碍、焦虑谱系障碍类疾病机制与综合治疗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
心身医学科在沿用传统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生物学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充分体现了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同时,心身医学科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并调”、“阴阳平衡”的中医心身理念,以人为中心,特别注重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生活等关系。近年来,心身医学科在现代技术层面也不断引进新设备,目前拥有多终端情绪、睡眠、认知测评设备、脑电/事件相关电位系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设备以及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中医特色治疗方面,经过近20年临床一线工作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特色电针调神技术、背俞穴节气贴敷、耳穴治疗等非药物治疗及特色科室协定处方。
心身医学科诊疗范围:
心身疾病,或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或互为因果,究其特点,均不出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所造成。心身医学科关注该类疾病,注重调整气血阴阳,辨证论治。常见疾病如下:
1.睡眠障碍:如短期睡眠障碍、慢性失眠、过度嗜睡综合征、发作性睡病、不宁腿综合征、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异态睡眠等。
2.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包括各类成人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分离焦虑障碍、特定场所恐怖;以及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障碍。
3.心身谱系障碍:如双心疾病(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等)、内分泌相关心身疾病(如甲状腺疾病伴焦虑、抑郁,?多囊卵巢综合征伴焦虑等)、消化相关心身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胃肠紊乱等)、风湿相关心身疾病(如纤维肌痛症等)、呼吸相关心身疾病(如过度换气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咳嗽等)、神经精神共病(如慢性头晕、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卒中后抑郁或焦虑、卒中后疲乏综合征、帕金森伴抑郁等)、慢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筋膜炎、腰背痛等)、膀胱过度活动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4.应激相关心身障碍、强迫障碍、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如急性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强迫障碍、躯体症状障碍、职业心身耗竭、谵妄等。
科室优势疗法:
1.中药汤剂:中医对情志类疾病如“郁病”、“梅核气”、“痞满”、“胁
痛”、“脏躁”、“百合病”、“灯笼病”、“不寐”、“奔豚”、“心悸”、“怔忡”、“健忘”等认识有独特的视角和诊疗思路,临床依据个体不同情况辨证施治。中药经典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逍遥丸、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温胆汤、归脾汤之类都可以应用于抑郁、焦虑的治疗,中药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尤其对于未病先防、病后康复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同时,心身医学科学术带头人郭蓉娟教授在继承王永炎院士“虚气流滞”学术思想的指导下,独创“宁心安神方”、“醒脾解郁方”、“培元通滞方”,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
2.中医非药物疗法:针刺、电针调神、穴位贴敷、艾灸、拔罐、耳穴治疗、皮内针、刮痧、芳香疗法等,以及八段锦、六字诀、养生功法等。
3.心理治疗:科室目前可开展个体治疗、团体治疗及家庭治疗。采用技术如认知行为治疗、沙盘治疗、正念减压、正念认知疗法、后现代心理治疗、中德心身技术、中医心理治疗(移空技术、CENT技术)、改善亲子关系的视频反馈技术等多种心理技术。
4.物理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50067